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应对创伤应急救援水平,检验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效能和紧急医疗救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现场协调能力、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快速处置能力以及信息反馈能力。在中秋、国庆假期来临之际,2023年9月24日上午,我院联合县多部门成功开展一次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真实案例场景式模拟演练
此次演练情景设置为:2023年9月24日上午10:00时,经开区天堂湖路与大别山路交叉路口附近发生一起轿车撞上护栏重大交通事故。县调度指挥中心接警,现场2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1人轻伤。调度员立即指派救护车,赶往现场救治,院前医生按照院前捡伤流程迅速对伤者进行现场初步评估及处理,根据TI和GCS评分判断患者属于红色预警(危重患者),需要马上转运至医院创伤中心。
一上车即入院
伤者转移到救护车后,院前医护人员对伤者进行再次评估及处理,同时使用“严重创伤救治联动及预警信息系统”联系医院内医护人员,将病人生命体征、受伤部位、实时伤情、身份信息等提前传输至医院急救中心,实现了“病人未到信息先到”的效果;与此同时,院内创伤组长谢义强副主任医师提前掌握伤者情况,通过电话联系实时给予车上院前医护人员救治指导、远程会诊。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医院内救治工作的前移,让危重患者享受到“一上车即入院”的急诊医疗服务。
医生等病人,伤者未到,团队等候
在伤者转运回院的途中,院内创伤组长谢义强副主任医师在掌握伤者情况后明确其达到“严重创伤预警启动标准”,借助“严重创伤救治联动及预警信息系统”一键呼叫多学科创伤团队(包括创伤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ICU等)提前集结急诊科创伤复苏室等待伤者,并迅速做好MDT救治前准备。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伤者等待传统专科会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黄金救治一小时
创伤团队全副武装在急诊科创伤复苏室蓄势待发,伤者在院前医护人员护送下入室,创伤中心立即启动“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迅速展开MDT救治模式。在创伤组长的指挥协调下,创伤团队各成员根据预设的分工各司其职,按照ABCDE顺序及原则有序展开评估与处置操作,达到同步诊断、同步救治、联合治疗的目的。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多发伤(ISS29分),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双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创伤团队确定诊疗方案并做好术前准备后,伤者家属知情同意下伤者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急诊开颅手术。要实现严重创伤救治的“黄金一小时”理念,需要在院前、院内、专科救治各环节上下功夫并不断改进提升。
专业化创伤救治队伍 时刻为患者保驾护航
演练结束后,院党委委员廖家友表示,此次演练强化了医务人员的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的理念,锻炼了创伤急救操作技能,同时也查找出了当前严重创伤救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短板,希望创伤团队人员多总结、多反思,努力提高救治效率,更好地服务地方百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以“平战结合”的思路,重视日常救治经验总结和加强日常培训学习,培养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团结协作的专业化创伤救治队伍。
★相关链接
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
《中国伤害预防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各类创伤6200万人次,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超过70万……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教授强调:“创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位原因,是45岁以下中青年人的第一死因”。
姜保国根据近些年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六个制约中国创伤救治发展的问题。能否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正是我国创伤救治能否得到高效发展的关键。为此,姜保国强调,我们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严重创伤区域性急救体系,建立规范的严重创伤急救流程。
早在2010年,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与其他合作单位就已经开始进行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的研究,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急救时间显著缩短(急救反应、院前、急诊施救和专科会诊时间分别节省13.92分钟、22.21分钟、3.03分钟和12.53分钟),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从33.82%降低至20.49%,下降趋势明显。姜保国表示,今后会将该体系面向全国推广,保障百姓的身体健康。
金寨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成立于2019年,是以急诊科作为主导科室,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其他支撑科室为保障的多学科联合救治运行模式。创伤中心致力于各类创伤患者的救治,尤其是多发伤、颅脑损伤、胸腹部外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等危重患者的救治。自创伤中心成立以来,进一步深化多学科诊疗合作,实现了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急诊手术、重症监护一体化抢救模式,规范了创伤救治流程,为患者“黄金时段”内得到优质、高效、安全、快捷的救治服务提供了保障,已成功抢救了众多危急重症创伤患者,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金寨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电话:716035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